9月21日,南山“院士讲堂”第19讲在深圳人才公园举行,深圳大学副校长、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、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学记以《智能生物传感器及癌症的纳米诊疗》为题,分析了随着5G通信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发展,所带来的智能生物传感器,如何更好地帮助医学诊断。据悉,本次活动由中共南山区委组织部主办、华润置地公司承办,吸引了来自企业、学校等机构超过400人出席。
△张学记院士在活动现场
张学记院士是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,同时担任中国生物检测监测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,已在《化学评论》《自然通讯》等著名科学期刊发文400余篇,获得发明专利100余项。活动中,他表示,5G时代,传感器将发挥重要作用。如何将现有的生物传感器和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结合,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医疗、健康、安全行业,是其团队下一步的工作。
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对生物物质敏感并将其浓度转换为电信号,从而进行监测的仪器。“掌握了传感技术,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,”张学记院士表示,“人本身就是一种‘传感器’,比如看到东西是视力传感,吃东西是味觉传感,去医院检车也要用到传感技术。”而生物传感器,简言之就是对生物物品的识别,这种交叉系统包括了材料、信息科学、医学、电子、计算等学科,能广泛应用于信息传递、环境检测、国家安全等。
张学记表示,随着5G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已经出现了全新的智能生物传感器,可以实现自我学习、自我适应,其重要应用之一是可穿戴传感。“通过将微型智能传感器穿在身上,其微处理器中的诊断算法能直接呈现诊断信息,并对数据进行存储,从而帮助人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。”张学记表示。
张学记在现场分享了其团队的最新成果,第一个是基于绷带的汗液检测,将这个“绷带”贴在身上,就能对人体汗液进行分析,从而得到大量与身体内部物质有关的信息。第二个是可消化传感器,将这个胶囊状物质吞下,能通过分析消化道液体,进行健康状况分析。此外,张学记还分享了能实时监测电解质与代谢物的智能传感眼镜等。
此外,在辅助癌症治疗方面,张学记团队也正在研发相关生物传感器,包括纳米传感、血糖传感等仪器。
据悉,“院士讲堂”于每月第二或第三个周六在人才公园举行。
来源:深圳商报